Thursday, 15 December 2011

从行为分析到社会改造:记B.F.斯金纳和他的理论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March 20, 1904 – August 18, 1990) was an American behaviorist, author, inventor, social philosopher and poet. He was the Edgar Pierce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Harvard University from 1958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74.

  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很多人就宣称“行为主义已经死亡”,在美国“没有一个心理学家自称为行为主义者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有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至少直到他1990年去世为止还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这个人就是B.F.斯金纳。斯金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行为分析大师,而且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改造者,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然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等众多领域中被广为应用。
  B.F.斯金纳1904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哈纳。虽然当时的萨斯奎哈纳是一个脏乱差的小镇,但斯金纳的童年还是在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家庭妇女。不过像当时的许多美国家庭一样,斯金纳的家里总有一些严格的、不变的“正确”标准,比如,每天晚上斯金纳要向父母道晚安后才可以去睡觉;每天早上把睡衣挂好后才可以吃饭等。可以想象,父母这些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判断对斯金纳的行为正好起了斯金纳后来所推崇的奖惩强化作用。
    斯金纳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在机械制造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分。他热衷于建造各式各样复杂的小玩艺,比如他用废锅炉做成的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房顶上去;他做的竹蜻蜓可以飞上高空。他还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他载上天的滑翔机,并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都没有成功。或许正是这种动手能力促进了他后来的实证研究,造就了一位坚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行为的心理学家。
    斯金纳的父亲一直想把他塑造成一名律师,但这一计划最终落空了,因为斯金纳立志要做一名作家,于是他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小的自由文科学校??哈密尔顿学院。在大学里他要做作家的雄心壮志得到了强化??在将要进入大四的时候,诗人弗罗斯特看了他的三篇短篇小说后,鼓励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所以斯金纳在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一直从事写作,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写出来,因为正如他后来自己承认,“我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可讲”。
    相信成不了作家的斯金纳决定学习心理学,用他的话说,“我还是对人类的行为感兴趣,但是通过文学途径我无法成功,于是我就转向了科学。与此相关的似乎就是心理学,虽然这一学科到底是什么,我心里很模糊。”不过,促使斯金纳成为行为主义者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哈佛的心理学课程,而是他对罗素、华生等名家著作的仔细研读。可以说,斯金纳那篇当年就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行为描述中的反射概念》(1931)就定下了他作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学术基调。后来,斯金纳先后到明尼苏达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不过斯金纳于1948年又回到哈佛任教授,直到1973年退休。但作为保持衔称的退休教授,实际上是“退而不休”,因为他可以继续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为学生开设讲座等,直到1990年去世。
  斯金纳是一位行为分析大师,他长期致力于鸽子和老鼠等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论推演到人类行为,从而发展起自己有别于前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实际观察,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这一概念,他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反应,一种是与刺激相关的,刺激出现后发生的反应,称为应答性行为,属于巴甫洛夫研究的经典条件反射;另一种则是没有可觉察到的外来刺激的反应,称为操作性行为,这是斯金纳自己的概念。在他看来,在人和动物的各种行为中,更多的是操作性行为,其中哪些行为会得以保持,哪些行为最终会消失,只取决于做出这些行为后得到的是何种强化(是奖励还是惩罚)。在这里可以看出,斯金纳仍然是一个笃信环境力量的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坚持认为对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或反应与奖励之间的东西的种种猜测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因为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他甚至在《超越自由与尊严》一书中宣称,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这恐怕正是斯金纳不能为人所接受的主要原因吧。
    斯金纳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改造者,他立志要用自己的理论去解决大量存在的社会问题,虽然这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但他还是极力地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推销到社会各个领域。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他为女儿设计的“空气摇篮”吧。这是一个隔音的有空调的大箱子,其内吊着许多玩具,以使婴儿获得触觉和视觉刺激,婴儿在里面不需要毯子或衣物,可以玩耍、可以睡觉,还可以通过一扇安全玻璃小窗观看外面的世界。斯金纳的小女儿在这种装置里一直长到两岁半,此后还有很多的美国婴儿就是在这种小床里长大的。
    斯金纳十分强调行为发生后的“及时强化”,但他发现当时的课堂教学并不是这么回事,于是他将自己的理论推演到了教育教学领域中,并设计制造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机器。使用这种机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设定步调,确定学习进度;可以及时从机器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机器在当时十分红火,甚至形成了一个教学机运动。虽然后来很少再有人使用,但其基本思想却保留下来,并成为今天计算机教学的雏形。
    斯金纳还将自己的理论用于行为塑造,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奖励或惩罚可以塑造出全新的行为模式。行为塑造不仅可以用于动物训练,如斯金纳自己曾成功地教会鸽子打乒乓球、弹玩具钢琴,还可以用于精神病人的行为矫正,比如斯金纳在一家医院进行实验,如果精神病人做出合适的行为,例如自愿进食、自我修整或者协助整理房间等,就会得到一些奖励,如糖果和香烟,或者得到一些特权,比如自由选择进餐地点,与医生交谈、看电视等。这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现在仍然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同时还被借鉴到家庭教育方面。
    如果说斯金纳一生都在设计着各种各样的“斯金纳箱”,那么他最终要设计的实际上是社会这个“大斯金纳箱”??实现对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控制,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难题,让世界变得无限美好起来。《沃尔登第二》就是这一宏伟志向的艺术再现,在书中斯金纳精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来进行严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在那里,人们的行为都受到很好的控制和强化,大家安居乐业,堪称人类社会的楷模。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尤其热衷于阅读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的根据《沃尔登第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在从事心理学研究60多年中,斯金纳将行为主义推向了顶峰,而他自己也获得了崇高的声誉??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斯金纳最高的科学奖励(国家科学奖);美国心理学会也先后于1971年和1990年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毕生贡献奖。不过,斯金纳还是遭受到了甚至比弗洛伊德更加广泛而深刻的争议,几乎他的每一部著作都会引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有人对斯金纳顶膜礼拜,把他视为社会的救星:“(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洛米休斯式的播火者……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但也有人对斯金纳不屑一顾,心理学同行(认知学派和人本学派)拒绝接受他的行为理论,甚至还有人将他视为人类的奴役者,把他的理论看作是对社会自由和人类尊严的威胁和挑战。虽然斯金纳坚持认为“行为主义不需要争辩,只需要澄清”,但他还是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付人们的批评和责难,直到1990年,86岁高龄的斯金纳还在第98届心理学年会上为自己的行为理论进行辩护。可惜的是,不久之后他就因病溘然辞世,不无遗憾地离开了这个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没有应用他的行为理论而仍然问题多多的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